苏宁、阿里、京东和拼多多的中报已公布。从市值上看,毫无疑问,苏宁输了,输得毫无反抗之力。 到8月28日止,苏宁市值936亿,阿里54712亿,京东8701亿,拼多多7441亿(汇率按1:7算)。 从数据上看,苏宁的各种数据比较难看,有一个数据不知大家留注没有?财务费用阿里、京东、拼多多都为负数,说明他们的利息收入已相当可观,能覆盖借款利息还有的赚,当上包租公啦,苏宁还得付18亿利息。 苏宁老板张近东,一直是存在感不强的人,给人感觉温文儒雅,像个知识分子,不怎么上热搜、头条,曝光率低。但最近他冒出了个金句:“没有物质,谈什么理想?”让我深有感触。 作为老牌线下零售大佬,曾经的苏宁成绩遥遥领先。后来在互联网新零售的浪潮下,一直找不准自己的位置。 大润发被阿里收购后,离职董事长黄明瑞就曾感叹:“我赢了所有竞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世事就是这样的,无论你以前多么风光,如果没有跟上脚步,就会被时代抛弃。 按实际发生的商品交易总额指标和手机APP用户数据,淘宝和天猫、京东、拼多多和苏宁易购雄踞中国电商购物平台前四强。苏宁易购还没有追上京东,后起之秀拼多多就已经跑到他前面去了。同为电商,为何市值相差如此之大?原因何在? 虽然落后,但苏宁易购依然奔跑在追赶京东的路上。有些城市每天中午12点前在苏宁易购下的订单,除需要向外地调货的商品外,一般当天都能收到货。苏宁易购当天送货上门的配送速度,无疑是在向京东看齐。 京东凭借自营产品的正品与淘宝竞争,苏宁却在用正品低价的手段去争抢市场份额。苏宁不断推出比京东更低价的商品吸引消费者。但短板是,苏宁易购的采购渠道仍然不够完善,进货能力有待提高。苏宁易购以低价商品将流量做上来以后,又常常出现商品断货的情况。时间一长,苏宁易购在网民中就留下了一个雅号----“无货宁”。 在学习和追赶京东的路上,苏宁同时也感受到当年刘强东一夜白头的阵痛。从苏宁小店看得出,苏宁的线下业务可谓惨淡。苏宁线上业务盈利能力又不足,市场份额又远落后于对手,其零售主营业务(扣非归母净利)从14年起已经连续亏损年6年。没挂ST,没退市,皆因其有家底,一直在卖资产续命。 其中2014年卖门店获益19亿元; 2015年卖门店获益13亿元、卖PPTV股权获益14亿元; 2016年卖仓储获益5亿元、卖子公司京朝苏宁电器获益13亿元; 2017年卖阿里巴巴股份获益约43亿元; 2018年卖阿里巴巴股份获益约139亿元。 有趣的是,苏宁投资阿里股票获利丰厚,而淘宝2016年以每股15.17元的价格斥资282.33亿元买入了18.61亿股苏宁股票,占比19.99%,按今日10.05元算,则亏损三成有多。但对阿里来说,这只不过九牛一毛,不值一提,还没清仓呢,谁知道亏还是赚。 虽然靠卖资产续命,但苏宁一直很努力,动作不断。 15年苏宁易购入驻天猫,正式傍上马云的大腿,带来了流量(有点奇怪,一个电商到另一个电商里开个旗舰店); 16年收购天天快递,强化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力(终于发现电商的关健:物流。这点刘强东有远见); 2019年6月,苏宁收购了家乐福(阿里收购大润发开启新零售,有样学样)。 至今,苏宁已经形成了苏宁线上超市、家乐福超市、苏鲜生超市、苏宁小店的的全渠道网络,实现了规模采购优势的扩大,为苏宁供应链提效注入了强大能量。 家乐福中国在全国53个城市拥有8个中心仓,与苏宁的结合,构建了苏宁小店及家乐福店仓一体化的快消品供应链履约模式。 利用苏宁电商拥有的线上流量优势,该供应链模式加快了互联网化运营能力建设,做到真正的全场景、高时效、低成本的推动快消品类到店、到家销售。 苏宁物流的自营优势在这次疫情下表现突出,为用户提供了一体化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苏宁物流还在今年6月上线测试全国首个5G无人仓,在拣选准确率和速度等方面表现优异。 苏宁物流在2019年已拥有1210万平方米仓储面积,25880个末端网点,90%以上区域可以实现次日达,涵盖大件、小件、冷链、跨境;下沉市场建设了1500家苏宁帮客县镇服务中心,24小时送装服务覆盖30000多个乡镇。 家乐福的到家服务也是可圈可点的,在618期间,业务订单暴增了510%。在2020年2月上线的家乐福到家业务,3月份已经占比将近10%,销售占比逐月快速提升。 苏宁的脚步未停,但还能赶的上吗? 文章源自金红投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