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港人常住内地?国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居住内地并接受普查登记的境外人士约143.7万人,其中香港居民逾37万人,占香港人数的5%。公报显示,居住内地的香港居民有约37.1万人,澳门居民约5.6万人,台湾地区居民约15.8万人,其他外籍人员有约84.6万人,合计逾143.7万人。按居住地区分,最多境外人士居住的地区依次为广东、云南及上海。 居住内地并接受普查登记的香港特区居民中,男性为202,296人,占约54.48%;女性为169,084人,占约45.52%,合共371,380人。居内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中,按居住地分,人数排在前十位的省份是:广东418,509人,云南379,281人,上海163,954人,福建106,248人,北京62,812人,江苏58,201人,浙江46,189人,广西26,043人,山东21,829人,辽宁20,562人,居住在其他省份的有127,067人。 此次人口调查显示,就业、定居与就学是港澳人士常居内地的首三个选项,反映部分港人看重的是陆港融合下,北上的发展空间和内地城市的宜居度。虽然此次统计没有具体个案访问,但结合此前深港综合家庭服务、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等机构的访问个案可见,不少居内地港人普遍认为内地物价水平低,置业困难低于香港,因此即便工资不如香港高,内地生活也更舒适。 内地港人生活痛点多 湾区社冀政府设跨境服务 随着愈来愈多港人到大湾区内地城市生活,各项湾区优惠措施的落实执行至关重要。香港工联会大湾区服务社(湾区社)表示一直收到不少港人查询及反映在内地湾区城市生活有不少痛点,除疫情因素外,亦有不少因为两地政策隔阂造成。湾区社归纳内地港人痛点有如下: 两地银行账户不互通,每次提款手续费飙升。因疫情阻隔未能亲身到内地,不少港人的内地银行户口被冻结,未能缴交各项日常生活费用,更有人铤而走险在港经找换店汇款到内地使用,容易有「洗黑钱」嫌疑。港人在内地以提款卡取钱,以往每次手续费是人民币15元,惟近月突然加至50元,飙升超过33%。对每次只取数百元生活费的港人长者造成负担。 一卡两号不互通,交费困难户口冻结添麻烦。港人内地手机因没交费而停机,重启不能由亲友代办,必须本人回到内地处理。 跨境覆诊难度高,内地港人身体变差冀复办寄药服务。湾区社于今年9月曾进行「内地港人覆诊及用药情况」问卷调查,逾千名受访者中有6成人希望医疗劵可用于内地三甲医院,亦有近5成人认为有需要复办寄药服务,而希望增设覆诊人士特别过关名额有4成,亦有4成人表示疫情下身体质素变差。 港青不熟悉内地劳工法例,在内地就业欠生活支持。湾区社于今年5至6月联同香港青年大专学生协会进行「香港青年就业问卷调查」,成功回收214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超过6成受访者看好大湾区未来发展,4成人希望政府持续提供有薪酬津贴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4成人表示香港没有驻内地劳工部门,担心没有生活支持。6成人希望推行「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支持服务。 生活智慧化两地存差异,长者成最大受害者。有港人长者因子码鸿沟未能配合用智能手机及网上平台理财,造成生活不便。内地过境申请只能以智慧手机进行,长者未能掌握。湾区社自7月至今收到1070宗关于出入境的查询,其中有数名内地港人长者回港后因不懂用手机申请过关名额而滞留香港,甚至流落街头,经湾区社协助才得以找到住宿。 工联会副理事长、湾区社总干事曾志文指出,未能与内地免检疫通关是湾区融合、人民交往最大痛点。她期望特区政府能订立高层次的架构统筹尽快通关及推动各政策局湾区融合措施配合。此外,湾区社就着上述港人痛点,建议下列的改善方案,希望特区政府主动积极处理: 协调香港银行,推出两地银行互通的理财计划,并设立港人长者专线,方便查询; 协调香港电讯商,推出两地互通的手机服务计划,让市民在香港也可以缴交内地电话费; 推动港人可在内地湾区城市使用医疗券购买医保; 由医管局为内地港人提供遥距视像覆诊,并由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配药并寄送药物,方便在湾区城市生活的港人长者,可续享港式医疗服务; 加快推展药械通,让内地港人可以使用香港的医疗器材及专科药物; 推出第二期「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促进更多香港青年到内地湾区城市工作,并设立大湾区内地城市就业配对平台,以及资助非牟利团体在湾区城市开设职业辅导及服务中心,提供职业权益信息及生活支持。 文章来源于香港通,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