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名字是“绝密”; 很长一段时间里, 他是美国眼中最值钱的中国人; 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从未曾认识他, 可当我们终于知道他的名字,故事, 竟是最沉痛的时刻....... 6月北斗升空, 7月,天上多了一颗“北斗”, 他叫,许其凤。 冥冥之中天注定, 许其凤,为北斗而生。 1936年1月,他出生那天是冬夜, 可天上星辰竟格外明亮, 父亲对他寄予厚望, 人中龙凤,男儿身为“龙”, 那么名字便取了一个“凤”字。 许其凤,壮怀激烈,大展宏图。 17岁,考入比985、 211更难考的解放军测绘学院, 这所高校, 专为中国培养高级军事测绘技术人才, 听名字就知道, 一入此门,热血难凉。 1957年10月4日, 随着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 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定位技术, 成为发达国家争夺太空权力的必经之路。 那年,许其凤21岁, 听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消息后, 毅然决定投身卫星事业, 这或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毕业后许其凤以优异成绩留校, 23岁的他, 步入测绘学院天文教研室, 精心钻研大地测量与导航定位, 他是中国最早开展卫星大地测量, 与GPS技术研究的学者, 之后长达57年里他死磕“卫星”, 成了不为人知的“绝密”。 1985年,美国的GPS系统渐入佳境, 但中国对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零。 许其凤敏锐感觉到,GPS导航与定位, 将是未来国防的重要力量。 他第一个提出,中国, 要有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 但当时, 由于GPS系统提供的定位水平较高, 不少人建议我国参考GPS卫星方案布设, 有现成的可供参考, 何必还要劳心费力自己钻研呢? 许其凤坚持辩驳: “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 是一个国家政治、 经济、军事独立的重要象征, 也是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撑。 试想一下,如果我军武器系统、 指挥平台全部依赖于他人, 那么一旦战事开端,对方只要稍做手脚, 我们的国防就可能全面瘫痪!” “我们必须另起炉灶!” 这条建议,改写了一段历史。 国家采纳了许其凤的意见, 从此,以许其凤为首的科研团队, 踏上了一条遍地荆棘的悲壮征途。 他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 全身心地投入到卫星定位的研究中: 搜集资料、梳理推敲、 比较推演、计算论证, 反反复复几千个日日夜夜, 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那段时间他满脑子都是GPS, 常常是饭都凉透了, 他才匆匆赶到饭堂。 在和发达国家的竞赛中, 许其凤拿下了三个第一: 他第一个在国内, 开设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课程; 他推动中国第一次建立起, 高精度大地测量控制网, 解决国内大地测量的基准问题; 1989年, 美国GPS系统尚未完全组网时, 许其凤编写出版了, 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GPS导航专著: 《GPS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 这本书, 不只是冲开技术封锁的一道霞光, 更为我国卫星定位领域的, 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石。 当美国知道, 这本书是从未留学过的许其凤编写时, 大感惊奇:“这怎么可能?!” 从此, 许其凤成了美国卫星领域密切关注的人。 1996年,许其凤推动了, 全国GPS一级网的研究与建立, 更破天荒的提出:倾斜同步轨道。 他发现在卫星星座设计中, 美国GPS中高轨卫星, 组成的卫星星座是绕全球转的, 但我们并不喜欢窥探其他国家, 我们的卫星只为自保,无意霸权。 为节省卫星经费, 许其凤艰难开创了倾斜同步轨道, 代替类似GPS的轨道, 只做设计8颗星的最小卫星星座方案。 这个建议, 成为我国卫星导航系统案的核心, 节省足足22亿元! 随后,科学家们, 给这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 取了个壮志凌云的名字: 北斗。 2000年到2003年, 许其凤和其团队,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 成功将三颗“北斗一号”卫星送上太空。 “北斗”的诞生, 是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从0到1的里程碑突破, 中国成为美、俄之后, 世界上第三个具备, 自主卫星导航定位能力的国家, 我们,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了! 而身为“北斗”的催生者,开拓者, 许其凤,把自己的生命化作红烛, 一直燃烧着燃烧着........ 他27岁结婚,因为工作机密, 他和妻子两地分居直到42岁才团圆, 可又因爱人要回老家照顾高龄老母, 从分离的小两口, 他们又成了分居的老两口。 舍小家为大家,忠孝难两全, 许其凤的回答是: “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曾经,为了“北斗”他彻夜奋战, 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开水就凉饭, 也记不清有多少次累倒在试验台, 他不到50岁时,已然两鬓斑白, 好几次因为累到极点住进了医院, 北斗,北斗,北斗! 可知为了你, 许其凤这是拼上了性命啊! 北斗应用 2015年,年近八旬的许其凤, 将自己最后的光阴, 留给为祖国培育栋梁。 他带的博士生陈金平, 走上卫星导航定位总站, 技术保障中心主任的岗位, 成为国内该领域领军人物。 83岁,他拄着拐杖, 还和年轻人一道编写和调试程序。 他的学生, 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副院长郝金明, 曾劝他: “老师,您站在我们身后指导就行了。” 许其凤却说: “如果我还能编程序,还能推导公式, 说明我还没老, 还能为国家、军队服务。” 今天,我国卫星领域的30多位技术骨干, 全是来自许其凤的门下, “只要我活着一天, 就要为国家做一天的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位“国宝巨星”, 事业上顶天立地,生活中极度简朴。 按照级别,他可享受正军级待遇, 可他却事事亲历亲为, 有一次在立交桥作为试验点, 70岁的他住帐篷、吃盒饭, 白天顶着40多度的高温在桥上观测, 晚上回到教研室进行数据处理, 一干就是两个月。 他80多岁时, 仍住在学校最老的家属楼上, 家里的沙发布甚至带着补丁, 学生看他的电视机实在太老旧, 就在教师节给他买了一台新的, 他拒绝未果坚持把钱还给学生。 在60多年从军生涯中, 许其凤曾两次去边疆工作, 深知其中艰苦, 可他唯一的儿子军校毕业后, 他却动员儿子去西藏工作, 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愿为祖国人民奉献毕生, 却不愿受半点特殊待遇, 今年6月23号,是病重的许其凤最高兴的日子, 因为我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北斗系统终于全面完成布局, 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前,能实现全球卫星导航的, 只有美国的GPS,和我们的北斗, 还有个傲人的成绩是, 30颗布网卫星每一个卫星单机, 以及内部核心元器件, 都是百分之百的国产! 然而,在我国北斗导航系统, 迎来其最高光的时刻, 在我们为此欢呼雀跃的时候, 却传来噩耗: 北斗的奠基人,84岁的许其凤, 因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 我们很遗憾,今天以这种方式认识您: 人间,从此少了一位巨星, 天上,从此多了一颗北斗! 许其凤,隐姓埋名数十年, 我们知道了北斗,却从未听过他的名字。 37年漫漫北斗路,历经风霜终成伟业, 前人的牺牲,换来后人的安宁, 永远记住,中国的北斗, 是许其凤这样的科研人, 拿青春拿生命换来的! 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许其凤这座巍峨的泰山, 一路走好! 中国人民永远记得您!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