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报君从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获悉,经过三年的持续不懈努力。 我市已基本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体系,达到预期目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次公布,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结果,我市总体得分81分,取得在全国76个大城市中位列第一档第八名。 在广东省大城市中排第一的好成绩! 建章立制 联动发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更要靠完备的法规制度提供坚强保障。我市不仅利用特区立法权率先在省内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法规,而且制定了实施方案、考评办法等一系列垃圾分类法规制度,并加强考核,压实责任。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领导带队每周开展督导检查,委托第三方对各区开展“月检查、季评估”,对市直公共机构、公共场所开展示范创建指导,充分调动了各区、各单位努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我市发改、机关事务管理、国资委、市场监管、商务、邮政等部门联动发力,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绿色办公、无纸化办公、“光盘行动”、限制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全市星级酒店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等行动,扎实推进垃圾源头减量。 示范先行全面覆盖 有一种力量叫榜样。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我市十分注重示范先行,推动全面覆盖。 市城区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4380多个。 唐家古镇的大街小巷,各种垃圾分类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目前,全市1181家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80%以上达到《广东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指引》的示范标准,全市城区1397个居民区完成楼层撤桶、分类设施设置、宣传发动等工作,设置分类投放点4380多个,其中配套遮雨棚、洗手盆、照明等便民设施的2900多个,正在全面推进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各区打造了一大批生活垃圾分类先行示范区、示范镇(街)。并统筹城乡海岛,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垃圾分类。 梅华街道垃圾分类体验馆。 加快建设处理体系 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处理体系很重要。我市全链条推进,加快分类处理体系建设。 其他垃圾方面,全部运至珠海市环保生物质热电工程一、二期项目焚烧处理,全市配备其他垃圾运输车辆373台,处理方式从去年“焚烧为主、填埋为辅”转变为“全焚烧、零填埋”。 厨余垃圾方面,全面推行“驳运+直运”的收运模式,建设“集中处理为主,小型处理为辅”的厨余垃圾处理体系,全市配备厨余垃圾运输车辆95台,暂时协同焚烧处置,设计规模330吨/日的厨余垃圾处理一期项目已进入进料调试阶段。2021年第四季度厨余垃圾日均收运量346吨,比年初增长了67%。 可回收物方面,发布回收指导目录,加快推进两网融合,建成10座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全市配备可回收物运输车辆153台,2021年第四季度可回收物收运量760吨/日,生活垃圾可回收利用率达30%。出台了相关措施,通过政府采购服务方式开展低价值可回收物统收统运工作。 有害垃圾集中暂存点。 有害垃圾方面,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标准建成各区集中暂存点7个,全市配备有害垃圾运输车辆9辆,建成有害垃圾闭环处理体系。 为了在全市形成垃圾分类的强大舆论氛围,推动垃圾分类意识根植人心,养成习惯,我市通过各种措施和载体,开展了全方位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垃圾分类宣传教育贯穿在幼儿园的日常课程和生活中。 寓教于乐,增强幼儿规范投放垃圾的意识。 2021年以来,入户宣传居民户数超过81万户。在珠海特区报增设生活垃圾分类周刊,进行媒体监督,2021年已完成19期周刊宣传报道。2021年中央、省市媒体以及公众号等报道我市垃圾分类工作近1500篇。全市建成垃圾分类宣教中心8家。开展首届大学生垃圾分类文化节,吸引4万余人参与。 全市中小学均已将垃圾分类纳入教育体系,7所学校获评“广东省省级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形成了“小手拉大手”全民动员齐参与的良好态势。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牵头制定的《珠海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激励暂行办法》已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一些区也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全市还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开展专项行动及餐厨垃圾执法13000多次,教育整改3700多宗,立案661宗,罚款近13万元。 垃圾分类人人有责, 再接再厉, 让珠海越“分”越美吧! 来源:珠海特区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