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个词“服务型人格”,挺有意思的。
它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术语,而是关于某一类人行为模式的概括性描述。
服务型人格常常通过帮助、支持他人来获得价值感、认同感和满足感;
他们习惯向外去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将别人的需求置于自己之前。
乍一听,这是善良、无私的象征,能够在关系中给予人温暖和照顾。
但有一类「服务型人格」,在习惯性奉献背后,他们可能还存在着强迫、控制的另一面。
为何这样说?请看今天的文章。
朋友林子的母亲,是典型的服务型人格。
自从10年前退休后,她的整个世界都围绕着家庭运转。
每天早早起床给丈夫、儿子准备一日三餐——
丈夫高血压,她给丈夫做低糖低盐的食物;
林子喜欢吃肉喝汤,她就给儿子炖肉骨汤。
至于她自己,常常吃的是上一顿的剩菜,或跟着丈夫、儿子随便吃一点。
白天林子上班,母亲就忙着做家务,将整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晚上林子回家以后,母亲看似坐在沙发看电视,实则时刻关注着林子,随时响应他的需求。
在丈夫眼里,她体贴又顾家;
在林子眼里,她勤劳且无私。
丈夫和儿子都依赖着她的照顾,而她,也很习惯坐在“照顾者”位置,操心家中大小事情。
然而这份和谐,在去年林子结婚以后,突然被打破了。
矛盾源于一件很小的事情——
林子的妻子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
她不太能适应家里这种餐餐就着公公、丈夫口味来买菜做饭的做法,提出想吃黄豆炖猪蹄。
林子将妻子的需求转述给了母亲,他和妻子每月上交伙食费,由母亲负责买菜。
第二天,母亲做了一大盘黄豆炖猪蹄,放到儿媳面前让她吃。
但母亲自己不吃,也不让丈夫、儿子吃。
当丈夫想夹时,她会以“高血压不能吃油腻食物”为由阻止;
当林子想夹时,她会立刻将一块酱骨塞林子碗里:“那是做给你媳妇吃的,你爱吃的在这里。”
结果那一盘猪蹄全部由林子妻子一个人吃,整整吃了三天才吃完。
后来妻子提出想吃别的菜时,母亲也是同样做法。
于是逐渐地,餐桌上演变成了一种「分裂氛围」——
母亲单独给儿媳做一道菜, 而她跟丈夫、儿子则一起吃别的菜。
除了吃饭,在生活中别的事情上,母亲也是如此。
比如,母亲习惯天天去阳台替全家人收衣服。
林子的妻子提出不用劳烦母亲,由他们自己来收就好了。
母亲听了以后,依然天天替林子收衣服;
但她会把儿媳的衣服单独落在阳台,留给儿媳自己去收。
站在林子视角,他不认为母亲的做法有问题,
甚至,他还觉得母亲非常开明:既照顾儿媳,又尊重儿媳的需求。
但妻子却无法接受婆婆的做法,经常向林子抱怨婆婆控制欲太强,故意排斥她。
林子无法理解,认定妻子无理取闹,冤枉母亲。
为此,他忍不住在我面前控诉妻子。
听林子讲述他的家庭故事,我感到深深的无奈与复杂。
他的母亲看似一位无私的奉献者,给予了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
但无形中,她却构建了一个“共生”的牢笼,限制了丈夫、儿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空间。
这种现象,正是服务型人格背后隐藏的危险:
它看似无私,实则是一种单向的、失衡的、过度牺牲的自我价值实现方式。
他们习惯将自己存在的意义建立在“被需要”上,通过不断付出和照顾获得存在感,
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是有用的、值得被爱的。
但这种付出不是出于真实的情感,而是出于一种深层的焦虑:
害怕失去关系,害怕被抛弃,害怕自己不被看见。
林子母亲作为一名传统女性,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她或许只是觉得,照顾家人是她的责任,是她存在的意义。
她可能从未真正停下来问自己:
我这样做,是为了谁?
是为了我自己的满足,还是为了他们的幸福?
当她的付出变成了一种“必须”,而不是一种“选择”时,就很容易演变成强迫和控制。
她给儿媳妇单独做一道菜,却不让丈夫和儿子吃,这表面上是照顾,实际上是隔离。
通过这种方式,她把家庭的资源重新分配,制造出一种“你们吃什么由我说了算”的感觉。
她将儿媳的衣服单独留在阳台,却坚持替儿子收衣服,表面上是尊重儿媳的意愿,实际上也是隔离。
通过这个方式,她向儿媳宣告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主权:儿子是我的,他的生活由我说了算。
而习惯依赖母亲的林子,其实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他习惯了被母亲照顾,习惯了接受母亲的安排,却从未真正思考过,这样的关系是否健康。
这样一种母子共生的状态,一旦遇到外界挑战(比如林子妻子的出现),就会暴露它的脆弱。
因为真正的爱,不是控制,不是牺牲,而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就是为什么服务型人格会存在强迫和控制的另一面:
因为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感完全寄托在“服务他人”上时,就会产生一种无意识的“必须感”:
我必须照顾你,否则我就没有价值; 我必须让你依赖我,否则我就被抛弃。
这种心理机制,会让Ta在无意中剥夺了他人的自主权,也剥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林子的困惑,其实也是很多子女在家庭关系中的困惑:
他看到了母亲的付出,却看不到母亲内心深处的孤独、恐惧与矛盾。
母亲其实是在通过这个方式维持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当家人依赖她的照顾,她才感到安心。
这种依赖,构成了母亲情感世界的支柱,却也造就了一个家庭中看不见的枷锁。
通常最亲近的孩子,能捕捉到父母的需求,为了让父母继续感到安心,他们宁愿放弃自我意志、接受照顾、顺从安排。
而这样一个共谋,构成一个紧密的共生系统,当新的家庭成员进入这个系统,就会感到无比窒息——
“一切看似那么好,为什么只有我感觉得不好?”
要想打破这个由“付出”编织的家庭控制陷阱,通常需要全家人的共同觉醒。
当然,这个过程会牵涉到思维认知、行为习惯甚至于面子尊严等复杂的人性问题,无法说变就变。
但通常,只要家中有一个人产生了觉醒,并做出了改变;
就能令原本紧密捆绑的家庭关系产生一丝缝隙,继而衍生出新的相处模式。
比如林子妻子的到来,打破了家庭中“由母亲全方位照顾和安排”的局面;
而林子妻子对婆婆控制欲的抱怨,则撕开了家庭中温情面纱下暗涌的失衡。
这是一次对固有家庭关系结构的冲击,也是促使每一位家庭成员自省和成长的契机。
这时最关键的,是林子本人的觉醒与独立。
他需要完成从“儿子”到“丈夫”的角色进化。
既要理解母亲付出背后的情感需求,也要理解妻子抗议背后的真实渴望。
这不是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做选择,而是在两种不同的爱的语言之间搭建理解的桥梁。
他需要学会在感激母亲的同时,也坚定地守护自己的婚姻边界:
学会坚定且温和地对母亲的越界行为说“不”; 学会坚定且勇敢地在婚姻中承担起丈夫责任。
比如当母亲习惯性地给他夹菜、收衣服时,他可以温和地对母亲说:
“妈妈辛苦了,这些事情我自己能做,请您放手让我自己来吧。”
而后根据自己的饮食意愿去夹菜,与妻子相互协作,完成小家的日常事务。
如果林子愿意借助这个契机去反思他与母亲的关系模式,挣脱母子共生的桎梏,走向成长与独立,
这无疑会撼动母亲内在的情感寄托——
令她不得不放下强迫和控制,接受儿子是独立个体,继而将关注从儿子身上一点点撤回,让爱一点点回归自身。
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不适、摩擦甚至阵痛,但这也是家庭关系走向更健康、更坚韧的必经之路。
当“服务”不再是强迫,当“接受”不再是习惯,
爱才能褪去沉重的枷锁,展现出它原本应有的、温暖而自由的模样。
写在最后
在关系中,如果你也是属于“服务型人格”的人,
那么在付出之前,请先诚实地问问自己:
我这样做,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恐惧? 是真心希望对方快乐,还是害怕失去被需要的感觉?
如果是前者,请尝试去放下强迫,尊重他人的自主意愿;
如果是后者,请尝试让更多精力回归自身,学会爱自己。
请记住,
真正的服务,不是牺牲,而是发自内心的给予;
真正的爱,不是控制,而是尊重对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
愿你能在关系中找到那个平衡点,既不失去自己,也不失去爱的能力。 来源;武志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