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某知名超市将其商品冰鲜三文鱼
标签上的“开袋即食”
改成了“加热后烹饪食用”

野生三文鱼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不可避免地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
人工养殖的三文鱼是否能避免感染寄生虫,是否能生吃,主要看其养殖环境、加工环境、加工操作等是否全程可控。
① 饲养环境安全
如果一条三文鱼全程在干净无污染的海水中养殖,只吃人工配制的复合饲料,则从中感染寄生虫的风险较低。
此外,还可以通过低温冷冻的加工方式(如美国FDA规定鱼肉必须在零下35度冷冻15个小时以上,或是零下20度冷冻7天后才能食用,而欧盟的标准则是在零下20度冷冻超过24小时)来控制三文鱼感染寄生虫的风险。
理论上来说,经过正规的养殖、加工并达到我国在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水产制品》(GB 10136-2015)中对即食生制动物性水产制品要求(即原料无污染、工艺安全、标签明确;污染物达标;致病微生物指标未超标;寄生虫指标不得检出)的冰鲜三文鱼,感染寄生虫的风险极低。因此,由于各企业养殖、加工三文鱼的标准不同,市售环节就会出现“开袋即食”和“加热后烹饪食用”等标签不同的三文鱼产品,建议消费者按商家标示的方式食用。
相较于进口的三文鱼刺身
“淡水鱼生”
似乎更受老广们的喜爱
但也有很多人觉得
“海水鱼能生吃,淡水鱼不能生吃”

其实,如果企业能对鱼的种源、养殖环境、饲料、加工等环节都加以严格的质量控制,达到GB 10136-2015的相关要求,那么无论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同样都可以做到寄生虫可控,实现“生吃”目标;如果达不到相关标准,那么同样都不能“生吃”。
实际上,一些餐厅(尤其是农家乐)出售的刺身、鱼生有可能是未经过严格的过程质量控制、未进行市场检验的。
哪怕是养殖在干净水域、不含寄生虫的水产品,也有可能在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受到污染,原本可以“生吃”的水产品也可能会变得不再适合“生吃”。
即使在吃生鱼片时配以芥末、醋、烧酒等调料,因远未达到消毒浓度,加上浸泡时间很短,并不能有效杀灭致病菌和寄生虫!
稳妥起见,还是不要生吃的好,尽量在高温烹煮后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