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别让孩子从小过得“太顺”
人生,一定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没有哪个人可以做到心想事成,于是,未来充满了许多不确定。但是,大人总是倾尽全力希望孩子过得很好。这无可厚非,只要不违反成长规律,对孩子好是天经地义的事。什么是“太顺”呢?在我看来,应该是过度呵护。它是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仿佛生活在蜜罐中,不用动手,一切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吃穿用度皆是最好的,父母对孩子千依百顺,孩子的任何想法都立刻被满足。不要孩子想什么就给什么。家长对孩子千依百顺,只要孩子想要,就立刻满足。这看似是满满的爱,实则是温柔的陷阱。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看似娇艳欲滴,却经不得一点风雨。他们习惯了一切都被安排好,习惯了索取,却不知付出为何物,更不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不要一家几辈围着孩子转。一家子几辈子围着孩子转的现象并不少见。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甚至姑姑、舅舅等,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孩子身上,所有的行动都围绕着他展开。这种过度关注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应该为自己服务。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自私自利,缺乏同理心,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而且,他们会逐渐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遇到困难时,总会有家人冲在前面为他们解决。不要踮起脚尖养孩子。踮起脚尖养孩子也不可取。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不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过度消费,甚至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这样的付出并不能换来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可能让孩子产生不必要的压力和依赖心理,甚至自卑心理。家长应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为孩子提供适度而不过度的支持,让他们学会在有限的资源下追求最大的发展。该孩子自己做的事要自己做。真正的教育,应该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经历自己该经历的挫折。比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整理书包、打扫房间,这些看似简单的家务事,自己能做的尽量自己做;面对一些小挫折,比如考试失误、比赛失利、与朋友发生矛盾等,引导孩子能自己调整情绪解决,这是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他们解决,而是提供工具,由扶到放,引导他们自己思考、寻找答案,这能让他们逐渐学会自学。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教孩子遵守规则、礼貌待人,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学习习惯等,这是在实践历练中学会自律。尽早达到自立、自律、自学。自立、自律、自学,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三把金钥匙。早一点让孩子掌握它们,孩子就能早一点在人生的舞台上独立前行。作为家长,要尽早放手,让孩子走出“太顺”的舒适区,去体验真实的世界。因为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孩子才能茁壮成长!文章来源于男孩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页:
[1]